今天嘗試了一種編寫 solidity 合約的方法,具體怎麼做呢?
- 把要做的事情分成一小段一小段
- 每一個小段用文字描述一下做什麼
- 然後問 AI,然後一句 AI 的回答,把一個函數寫好
- 用馬上用代碼測試,測試代碼也可以生成一下
- 測試完成,一個函數完成,乾淨出錯小
- 然後繼續下一個小段
這樣做的好處是:
- 思路理清楚了
- 一小段一小段重新的概率不太大,怎麼都會可以用
- 沒一小段出錯少,整體出錯也少
- 看起來進度不快,其實進度挺快的
- 每次都很專注,每次都解決一些問題,慢慢理解程度也加深不少
會繼續使用,有段時間沒看一些合約代碼,發現智能合約門檻又提高了,越來越不容易了,主要可能是:
- 本身 Solidity 還沒有那麼熟悉,有一些特別使用還不夠熟悉
- 合約對質量要求高
- 合約間調用越來越多,每個合約的方法又很多,理解不同的合約很花時間
- 合約本身業務有些也是複雜又不容易理解
- 發展很快,只是不再國內,可能門檻慢慢慢慢就越提越高了
最終的想法是,什麼事情都需要持續跟踪,不持續基本上後面就越來越難追的。